建窑建盏
点茶御用之器
器型是建盏的骨骼
建盏之美,在于形
建窑窑工有意无意
将他拉出了黄金比例
对瓷器来讲,器型是骨,釉色是肉,二者融二为一、浑然一体方称佳品。就建盏而言,一直受到关注的是极富个性的釉色,而器型作为建盏的骨骼则长时间被忽视。但它却是建盏灵魂的根本所在。
一 、器型之美
我们今天购买日用品、家居摆设等物件,不但看它的材料质地,也看它的造型设计、配色风格等。说明造型之重要。
而且造型本身也会影响一件器物的性能,需要担负实用性、观赏性双重重任。
宋瓷的艺术成就,为后人津津乐道。宋代制瓷,就已经很注重造型美与实用性。
建盏的器物之美,不止在色,也在于形。虽然建盏的优势很大程度体现在釉色上,但是造型,是一件器物的骨骼,也承载了器物的一部分灵魂,不应等闲视之。如只重釉色,忽略器型,有失偏颇。
宋代建盏的器型,冲淡含蓄、洗练悠远,具有鲜明的宋代气质。
其器型主要分为四种:
▼束口——稳重典雅
▼撇口——舒展匀停
▼敛口——浑圆小巧
▼敞口——直率阔朗
建窑的产品以碗状的建盏为主,主要器型分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其中束口盏最为典型。
建窑发展初期的器型,与成熟期的不太相同。而且即使同一器型类别的建盏,也有不同的尺寸、形制。还有一些刚入门的朋友分不清撇口和敞口的区别,也对建盏的修坯风格不太注意,下文将一一说明。
二、五代宋初的建盏器型
晚唐五代时期,建窑初创。时至五代晚期与北宋初年,建窑的工匠们改进了装烧的工艺,采用漏斗形匣钵仰烧黑釉瓷碗。
这个时期的黑釉碗,与建窑成熟时期所烧建盏有一些区别。比如胎骨更薄,上釉也更薄。而且器型上也与建窑成熟时期有所不同。
▼如图所示,建窑初期烧制的黑釉碗,不但胎釉偏薄,而且器型以浅腹内底隆起为显著特征。
三、建窑成熟时期的建盏尺寸
通过对出土、传世的建盏标本和整器的分析,可以发现宋代建窑工匠在制作建盏时,是按照一定规格来拉坯的。具体有三种尺寸:
1、大型碗,口径在15cm以上;
2、中型碗,口径在11~15cm之间;
3、小型碗,口径在11cm以下。
四、建窑成熟时期的建盏器型
▌束口盏
束口盏,因口沿以下有约1cm向内收束的凹槽,故名。包括2种形制,深腹和浅腹。深腹造型峻拔,浅腹则更显敦厚,参考尺寸:
深腹
口径12.4±1.5 高7±0.5
浅腹
口径10.5±0.5 高5±0.5
建窑最为经典也是窑口烧制最多的就是束口盏。“盏因茶而生”就是指束口盏完全是为了斗茶才诞生出来。两宋300余年,束口盏横扫一切,独步茶界,无与匹敌。
也根据斗茶需要,或高或矮,或大或小,还存在一些变化,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就提到:“然须度茶之多少,用盏之大小,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试举几例:
束口盏的造型设计,有三大亮点:
第一
束口线的设计,能够在注水和击拂时约束茶汤外溢。斗茶时茶汤距束口线会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对茶汤起到标尺作用,以利于验看胜负。
第二
盏上部较陡,腹部为弧形,向内逐渐缩小成平底,点茶过程中,茶汤表面有充足空间与空气接触,利于点出上品末茶。口沿仰折,品茶时,茶沫经束口处溢出,自带动力滑入口中,在触觉上形成冲击感。
第三
胎自上而下逐渐加厚(腰部会略薄),使用过程中不易倾倒。厚胎利于保温,同时捧盏时手感上浮下沉,可以说,束口盏从一而终,都在照顾茶人的身体感受。
还有一点惊人之处,束口盏的宽高比完美的符合了黄金比例。
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将其称为黄金分割。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长与短之比为1:0.618。以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和谐性,成为世代相传的审美经典规律,至今不衰。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即符合这一比例。
束口盏口径12.4cm:高7.6cm=1:0.613,无限趋近这一比例。建窑窑工根据斗茶需求、艺术审美,在不断使用和改进中调整定型,而这最终暗合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传奇的黄金比例。
▌撇口盏
撇口盏因口沿明显向外撇,故名。根据用途分为母盏和分盏,母盏即调膏冲注的大碗,分盏即用来饮茶的小盏,两者配套使用。
就功用性来说,撇口盏主要用于分茶,原意就是将一份茶给大家分饮。宋代除了斗茶以外的绝大多数场合用到的还是分茶,而且更多的是在商业场所使用。
分茶最早盛自唐代宫廷,及至宋代,茶风鼎盛,茶肆林立,茶担遍行,从此分茶就带有强烈的商业性。分茶时大碗和小盏配套使用,大碗一般口径都在15cm以上,小盏口径在11cm左右。以至于它的品种丰富、适应广泛,如图:
从造型上看,撇口盏广口,有利于分茶时观赏,也利于清洗,同时重量较轻,方便叠放。关于厚胎与薄胎之别,厚者利于保温适合冬天使用,薄者利于散热适合夏天使用。
▌敞口盏
敞口盏也称“斗笠”,口沿外敞,腹壁斜直或微弧,有深腹、浅腹两种。器型变化不大,常见中、小型口径,偶有大型。
与撇口盏器型的不同就是口沿敞开而不外撇,功用基本相同,但在宋代烧制数量比撇口盏要少,如图:
有学者推测,因为敞口盏线条比较生硬,使用时手感亦不是很舒服,所以在宋代烧制的数量比较少,同时器型变化也不大。相对而言,饮茶用的这类小杯以敛口盏数量最大,器型变化也最丰富。
▌敛口盏
“敛”即收之意,指盏口沿向内收敛,故名。常见中小器型,小型器的比例较高,样式也很多,主要作为饮茶的小杯。
敛口盏也因造型丰满、手感舒适等优势,在这类饮茶小盏中烧制数量最多,器型变化也最丰富,高矮胖瘦,口沿内收的程度都有所不同:
此外,大型敛口盏有种形制也称“钵”,专为僧侣饮茶之用,也作为供奉之佛器,出土数量很少。
五、建盏器型的品质判断
建盏的器型总体上线条流畅,过渡自然,表面平滑。可见建盏的制坯工艺是严谨且古朴的。不过,入窑的坯工整,不代表出窑的就能保持原状。建盏的胎土因为含铁量高,很难保证不在高温下变形或开裂。
▼如图,有明显变形和粘窑的宋代银兔毫盏。
如果说釉色是建盏的灵魂,那么器型就是建盏的骨骼。要是一只建盏的器型没有保持好,就会影响整体美感,并影响使用,算不上精品。
建盏的碗口较大,有的盏粗看上去判断不出是否畸形,这时可以试着将建盏倒扣在水平的桌面上,如果能和桌面紧贴,就说明口沿够规整。如果不紧贴甚至会晃动,就说明有变形。
六、易混建盏器型的比较
虽然上文已经具体了四种经典器型的各自特征,但在器型归类上很容易产生混淆。特别是撇口盏,很容易与束口、敞口相混。
撇口与束口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口沿,撇口是直接向外撇,而束口则是口沿下方有条凹槽,然后往上仰折。
撇口与敞口有两点区别,1是撇口盏口沿外撇,敞口则是直线。2是撇口盏腹壁一般微弧,而敞口还是一条直线。
福鼎白茶 品质靠谱 口感地道 源头产地 工艺精湛
100.00
0人好评
竹叶青茶叶峨眉高山绿茶明前茶芽特级(品味)四川特产自饮装袋100g
峨眉高山绿茶明前茶芽特级
280.00
0人好评
侨宝·70周年国庆纪念版新会陈皮150g礼盒装
2388.00
0人好评
侨宝庚子年2012年陈化新会陈皮150g礼罐装
2485.00
0人好评
2011年老陈皮广东特产新会天马陈皮120g罐
798.00
0人好评
2016年正宗五年新会天马陈皮120g礼罐装
698.00
0人好评
2016年三江陈皮礼罐装 6年新会陈皮茶120g
498.00
0人好评
牛年生肖皮纪念版 2009年新会陈皮12年120g礼罐装
3988.00
0人好评